百姓生活讯(罗睿 力量 周扬 杨擎宇)12月27日,由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部署、地球物理南方分公司SGC2141队承担的荣县-宜宾三维项目圆满完成采集工作。项目仅采集11天,就高效完成2万余炮采集作业,再次创南方山地作业最短天数采集纪录、最高采集日效纪录和平均采集日效纪录。最高采集日效达2520炮、平均采集日效达1873炮。
该项目是南方山地全节点采集先导示范项目,工区位于四川南部自贡市荣县与宜宾市叙州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气。平缓的地形及地质构造,为全节点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采取昆腾节点仪、I-nodal节点仪联合采集的模式,共投入昆腾节点仪器15000余道,I-nodal节点仪27000余道。针对新装备、新技术、新方法,项目团队对生产组织模式反复进行推演,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增强融合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并根据前期各工序的施工进度,通过系统论证、精细测算,不断优化生产计划,为节点仪器正式投入采集应用和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前期扎实做好大量基础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利用源驱动放炮及全流程信息化组织等手段,在人员调遣、设备整合等环节统筹运作,建立了完善的时效分析体系和分析指标,通过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每个工序的资源配置,促进了各工序间的无缝衔接,最终实现了项目的高效运作。
目标与均衡
进入全节点采集时代,项目运作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推演阶段,项目指导组及工作组从顶层设计源头改变思路,通过系统论证、精细测算,不断挤压时间水分,最终将采集周期确定为11天。再按照“无缝施工”思路,把项目运作计划细化到每一天,精确到每分钟。
“均衡是高效的关键。”推演会上,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针对工区河流密布,沟渠纵横,炮点之间实际行走较远等诸多影响施工效率的因素,项目部建立了完善的时效分析体系和分析指标,通过生产动态各项数据分析,制定对策,不断优化每个工序的资源配置,促进了各工序间的无缝衔接。
放炮追着排列走,排列追着下药走,下药追着钻井走……各工序交叉作业环环相扣,缜密无间,最终除了下雨停工一天外,实现了项目采集零误工等待。
集中与规模
打赢科技创新攻坚战,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全节点高效生产模式,队伍和设备集结的速度及规模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项目。
“道真三维和秀水三维项目的高效完工,为我们提供了人员保障。”党支部书记力量说道。早在项目部署阶段,分公司按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路,统筹计划今冬明春项目周期,促使各项目工序间实现错峰施工,最大限度提升人力、设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举还有效缩短了项目的磨合周期。项目执行经理周扬说道:“陆续到来的人员中,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精细与品质
“一个项目可能是一辈子的事。项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勘探全生命周期。”技术经理石添尹表示。
节点仪具有不能远程测控、数据不能实时回传的局限性,全节点只能采用“盲采”的方式。第一次用节点生产,他们心怀敬畏谨小慎微。在进行多轮次、全覆盖的放炮背景调查及干扰源摸排基础上。他们在采集生产时铺设了两条有缆质量监测线,实时监控放炮干扰。“磨刀不误砍柴工,两条监测线是整个工区的质量生命线。”石添尹如是说。
为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快速回收处理,他们将现场处理员前移,节点工厂如忙碌的蜂巢,节点在数据下载、充电中穿梭进出。当一个个节点数据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单炮时,大家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尘埃落定。
“早就知道你们能行。”当甲方看到刚处理出来的单炮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党建与传承
“始于东北、立足南方”。追溯SGC2141队的发展历史,能够看到他们在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功勋卓著。今天,数字化转型加快了生产节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告别了住干打垒吃咸菜的时代,石油精神却薪火相传。在繁忙的生产中,党支部挤出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及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的重要指示精神,号召广大党员扎根一线岗位,坚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理想信念,传承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用实际行动助力项目提速提效。
通过层层传递压力,全覆盖式动员,不断凝聚全员提速提效的精气神,促成了项目上下“七分准备三分干”“开工即高效”思想共识,为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干部自觉扛起了责任担当,项目中组织开展“用脚步丈量工区、打造节点先导示范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面对紧张的生产压力,无论是后勤或是一线的党员干部们向“艰、难、险”施工环节发起攻坚,党员干部、青年员工各司其职,田间地头、山丘密林、街头巷尾,总有他们的身影。
革新与机遇
行驶在车上,连接蓝牙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着道路两侧昆腾节点埋置的倾斜度、电阻值、通断等情况。“节点仪不像有线设备,在测线上沿着电缆可以“顺藤摸瓜”,人员、设备撒在800余平方公里的施工范围内,如果没有智能手机的精准定位和导航,作业点找都找不到,提速提效就无从谈起。”项目工作组组长陈杰介绍。
对于一线人员来说,不需要使用硬件设备,很大一部分工作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扫描灭火器的二维码就能识别检查灭火器的信息;司机出车用智能手机电子派车单;源驱动放炮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自动定位;所有车辆、人员档案从“一人一档”“一车一档”变成了“一人一码”“一车一码”……全民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探的作业模式。
“以前架过河线和公路线一天最多能架20余个点,忙得人仰马翻。这个项目用节点施工,我终于‘失业’了。”将人力从繁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前突击队长杨志对此深有感触。新技术的应用革命性地升级了施工作业能力,还带来了思想的革新。项目高效运作,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全体员工对融合新技术的愿望非常强烈。
“打造技术装备一体化、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增强融合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南方分公司总经理胡来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