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校马燕老师的教育故事
马燕老师是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极富经验的班主任。从教二十余年,她与每一届学生都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良师,亦是益友,因材施教,育人有术,先后被评为成都市温江区德育能手、成都市优秀班主任。
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懵懂无知,性格迥异,行为反复无常,所以班风建设也格外得不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马燕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不断尝试,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低段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让棘手的班级管理更实效、更轻松。
一次课间活动,马燕老师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一起画画,时不时用水彩笔的笔头去给其他孩子的手背盖印章,盖好了还舍不得擦掉,像对待珍宝一样仔细端详着。这不经意间的发现让马老师灵感突现,她立即到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选了一枚可爱的“大苹果”印章,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A4纸,通过盖印章的方式肯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尝试了几天后,马老师发现小朋友争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由于年纪小,纸张不便于管理,还没有到周五总结,很多孩子的A4纸就破损,有的甚至“尸骨无存”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每一天的表现“显而易见”呢?怎样才能保存这些珍贵的“成长足迹”呢?带着这些思考,马老师着手设计了一款印章记录本,每一页为一个教学周,每一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各有六个方格,大小与印章相同。马老师又发动家长的力量,为印章本配上活泼有趣的插图,全班小朋友还集思广益,为印章本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光荣榜。从此,小朋友们身边就多了一位“好伙伴”,可以记录每一天的点滴成长。
在光荣榜的使用过程中,一些细小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如:家长每天只能看到孩子得了几枚印章,可是不知道因何而得?一周结束后,怎样通过光荣榜评价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如何让光荣榜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一系列的问题再一次引发了马老师的思考,她结合实际改良了印章本。每一周设计了统计栏,背后设计了“家长对我说”这个对话框,便于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为了让评价更细化,马老师精心挑选了不同图案的印章,与小朋友约定每种印章代表的不同评价项目,如小牛印章表示爱劳动,爱心印章表示做好事等等,让进步可见,进步的原因亦可见。马老师在教室内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光荣榜的反馈栏,每周获得15枚小印章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粘贴,贴到自己的名字后面,一学年结束,从反馈栏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光荣榜的使用不仅体现设计
这些年,马老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评价机制,因势利导,让每一枚印章都印在了孩子们的闪光点上,有理有据,宽严相济,充满艺术,为孩子们的不断成长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足迹。(供稿: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