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摘要】培育农村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课改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找到适应高考、适合校情学情的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是广大农村高中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我们通过创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究培育文化自信的实施途径。让学生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这既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语文教学 文化自信 途径初探
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课改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找到适应高考、适合校情学情的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是广大农村高中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讲解与运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不强。我们通过创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究培育文化自信的实施途径。让学生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这既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这既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我们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归纳梳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当代学者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提炼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观点,这对我们深入探究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梳理教材中古诗文篇章,归纳概括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恬然旷达的处世哲学、尊师重教精神、忠孝精神、宽宥包容精神、追求平等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等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并对教材篇章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二、践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标和部编版教材的指出,我们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学习任务群里也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由此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之大,而古诗词的积累、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开阔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还要丰富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经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以及丰富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经验等。为此,我在进行中紧紧围绕“立足教材,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心选文;关联选文,相得益彰;共读群文,达成共识”四个方面,深入探究高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三、古诗文与现代文互为改写再创作
利用传统古诗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也可以讲古代散文改写为律诗、词和古体诗,将古诗词改写为古代散文,这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很好手段。改写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古诗文改写就是将学生积累的古诗文中最精华的篇章进行再创作,这样既重视储备积累,又引导学生表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又落实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又真正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一次诗改文的创作就是一次古典文学和现代白话文的双重体验,一次诗聚究历史、民族文化的有双收生。
四、尝试实施吟诵教学法,促进古诗文吟诵教学课堂变革
平长仄短传古韵,诗词吟诵送新风。古诗文吟诵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原始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和体验。吟诵不仅有旋律和节奏,对记忆背诵有极大功用,而且其读法遵循古诗文的声韵格律,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内化体会,是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和经典诵读水平的高效方法,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门径和抓手。
五、开发校本教材,构建文化常识资源库
(一)构建了“古典文学教学资源库”。
比如,汉字构造追本溯源、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句读、文言文翻译、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常识诗词曲赋散文的文体常识、古代文学常识、对联常识等知识体系。
(二)充分延伸拓展高必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内容。
我们充分延伸拓展高必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内容,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在必修一中设置的“优美的汉字”,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每一种字形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正是这种美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2.在必修二梳理探究之姓氏源流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学生通过寻找与自己姓氏相同名人的故事,来讲出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以此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3.必修三中梳理探究还有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领略到中国称谓语的丰富多样,学会根据交往的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通过交际语言的学习,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自豪感。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这样的激励与感召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梳理探究的活动中提振文化自信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六、利用课堂内外的边角时间积累充实和强化识记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按照不同时段、不同板块内容,交替让学生积累充实、强化识记和反复刺激。
(一)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
用PPT展示高考考察篇目名句的情景式默写,抽学生轮流作答,这里抓住了学生拿到语文试卷普遍要率先看名篇名句默写的心理,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强化记忆篇目名句,腹中有诗气自华,胸藏文墨,在表达交流和写作为上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
(二)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用PPT展示文化常识选题(四选一),文化常识涵盖国学文化学生对这个“刺激”兴致很高,台下的学生总是跃跃欲试、争相抢答。在系统化的训练,不断的“刺激”,不仅让学生对国学文化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最佳捷径。学生考试得分率相当高。
(三)成语典故和俗语积累。
成语语言浓缩凝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浓缩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在语言表达和作文中能较频繁地使用成语,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追本溯源,集腋成裘,即便是三字成语能再现文化历史,如将相和、莫须有、闭门羹、刀笔吏、邯郸梦、空城计、金不换等等,五字、七字、八字、九字成语也充分这经典故事、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有的也是名言警句。由于成语有数千,我们就筛选出易混淆、难辨别、较生疏的,通过用PPT呈现给学生,每天记住3个左右,坚持三个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学“功底”,势必提升了学科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七、传授古诗文阅读理解之“绝招”,提振文化自信之底气
(一)文言文翻译与讲授
教学中教师花大量时间热衷于“言”的枯燥讲解,忽略了对“文”的分析鉴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是农村高中生比较头痛的事,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即“抓动词”。动词是表情达意的关键,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锁定文中30个左右的谓语动词,整篇文章就剩下以动词为点线的“骨架”,翻译难题便迎刃而解。只需要让学生记住:率先找到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那么动词前面的代词、人名是主语,动词前面的名词是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的副词也是状语,动词后是宾语;状语在动词后面为状语后置,定于在动词前面为宾语前置;句中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修饰名词;句中时间、地点、人名、地名、职务、物品等无须多翻译。
(二)古诗词赏析技巧。
常见的古诗词讲解与赏析多采用背景分析、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思想情感、题材主题等程式化模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种古诗词赏析模式。诗言志,词言情,一首诗词就是作者在讲述或倾诉自己的情感世界,是一段情感体验,也是讲述一段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三个要点:一是把一首诗词当作作者在讲述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体验;二是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构建画面或场景;三是诗词语言凝练,可采用疏通文言文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与作者进行对话。
八、作文素材植入文化自信
让学生多积累有关文化自信的素材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提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储备,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有代表性的言论引领学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去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讲话内容,去积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栏目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信息。学生热情高涨地去搜集了很多素材,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九、实践活动培养文化自信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起文化自信。比如为学生开设传统经典知识学习讨论课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与同学分享;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历史故事比赛、古诗词默写大赛、读书笔记展示大赛等。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不仅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对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十、声情并茂地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是教习古代文学的必经津梁,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古文家姚鼐曾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由此可见,教学古代文学备课固然需要沉思冥想,但要得其精髓,非诵读不可,教师的示范也会感染和熏陶学生。笔者曾经让学生用苍凉曲调读出《垓下之围》中霸王别姬时的慷慨悲歌,用雄浑沉重的调子读出高祖还乡时的《大风歌》,曾经让学生边击桌边吟诵渔父的《沧浪歌》,用时而感伤失落、时而乐观旷达的感情读《滕王阁序》和《赤壁赋》,学生体验式朗诵和体悟式默读,达成生本相融共振的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是语文课程的属性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语文老师在平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对高中生接受这些文化的热情以及兴趣进行调动,要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渗透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来源: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