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
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百姓生活网讯2020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但是心中有梦的人绝不会因为身体“被禁足”,而让自己的精神也困于一方天地。
5月13日晚上8:00,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邀请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常任理事、成都市优秀心理工作者龙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濯锦讲堂·家庭教育云课堂第三讲《家长的智慧》。
今年的初三和高三学子在这个特殊时期,注定接受更多的考验和挑战。家有考生,家长们如何做考生的“后援团”,龙老师一开始就对家长们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引导家长和孩子怎样进行沟通,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龙林老师指出,“人在一起,叫聚;心在一起才叫一起。心有多近,言行才有多近。”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夏洛特·梅森曾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龙老师就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做了深入的讲解:
1、高质量的陪伴不是贴身紧逼,而是有界限的相处;
2、高质量的陪伴不是围着孩子转,而是和孩子一起融入生活;
3、高质量的陪伴不是以1小时为结点,而是时时刻刻的一种相处模式。
4、高质量的陪伴是以陪伴者的自身状态为基础的,不是透过孩子来解决自己的“价值感”和“愧疚感”。
龙老师教家长们最好的支持状态。
1、读情绪,有效交流;
2、善提问,认清问题;
3、指方向,巧用资源。
最后,龙林老师还和家长们在线交流了关于影响孩子学习第一大杀手“手机问题”,还有早恋问题等等,家长们纷纷表示收益不浅。
家长有话说:
家长a:
昨天听了龙林老师的讲座《陪孩子一起中/高考》,受益匪浅。
虽然讲座看起来是针对中/高考家长的,其实听完后会发现,龙林老师讲的很多问题和道理都具有普遍性,对各个年级段的家长都适合。虽然我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但是现在听正好,没人愿意“亡羊后才补牢”,真要等到只剩两个月中考了才来重视,就真的是“亡羊补牢”了。
龙老师的讲座虽然只有不到一个半小时,但是干货满满,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家长最常见的沟通误区包括:打,骂,吼叫,指责,攻击和讲道理太多。前面5点,我都比较注意,做得比较好,但是没想到,我一向认为正确的做法,和孩子讲道理。居然也是沟通误区之一。仔细听龙老师讲解,才明白,和孩子讲道理,或者说只和孩子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教育。我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一点,并打上粗粗的重点符号。接下来,结合龙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避免“讲道理”的教育。
1、该讲的道理还是一定要讲,不过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又比如用具体的例子代替讲道理。
2、最强有力的沟通是非语言沟通。身教胜于言传。
3、想办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感受到孩子的心情,也就是“共情”。只有家长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心情,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调整孩子的状态,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家长b:
昨天倾听了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举办的龙林老师的心理讲座,《陪孩子一起中/高考》,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孩子是上天赠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不一定按照我们的人生规划长大,他是独立的人,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怒哀乐,作为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我们不是管,而是适度的放。
青春期的孩子,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正处于自信的想独自探索世界的阶段。尤其现在的十三、十四岁的孩子,人生目标,奋斗价值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需要家长的引导,静待花开,也是在辛勤灌溉下才能有收获。
尊重、理解、支持、配合,少说话,多行动,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学会换位思考,抛弃对孩子的指责、批评、吼叫、啰嗦,给予孩子微笑、拥抱、尊重、支持。
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也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回家给孩子一个微笑,第一不是问他的考试成绩,学校表现,问一问他和同学相处的怎样,学校有什么奇闻异事,自己做了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记得不要忘记适当的表扬他;
营造家庭温馨氛围,一个拥抱,一束鲜花,一杯清茶,给孩子一个舒心的环境;
民以食为天,记得准备孩子喜欢吃的美食,零食,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没有时时刻刻跟他在一起,但是时刻都记着他,在就餐时间,一起海阔天空的畅想世界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可以谈学习,谈未来,谈理想;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他,在他需要你的时候,及时传达你对他的爱;
一个家庭固定的谈心时间,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生活、习惯、情感上的问题,在尊重他的基础上,在他同意的前提下,制定一定的规则,劳逸结合,规划近期及长期目标。
当您的孩子在家没有关上房门的时候,恭喜家长了,您的孩子还在对您敞开他的心扉,让孩子感受到爱,他就永远不会关闭他的门。
“陪”不是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而是让他感受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他是平庸还是优秀,你永远无条件的支持他,陪伴他,在他心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