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女教师,貌不惊人,心却透亮。2019年8月,陈老师来到大弯中学教育集团人和学校,作为临聘教师,担任小学四·一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人和学校是青白江最偏远的一所山区寄宿制农村学校,也是成都市第一所挂牌的留守儿童学校。由于绝大部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孩子严重缺失的是亲情与关爱。
这位年轻的陈老师,凭着自己乐观开朗的个性和对服务山区教育的满腔热情,义不容辞地充当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也因此与山里娃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之路无小事 一点一滴总关情
一、每个孩子都是宝,一日三餐要吃好
面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担心和督促孩子的一日三餐,成了陈老师心头的第一件大事。作为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挑食和好零食的坏习惯。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被爷爷奶奶惯养的留守娃更为突出。面对这一群留守娃,陈老师每天忧心忡忡,一日三餐都陪着孩子一起吃饭,并且从不间断。同事经常对陈老师说:“陈老师,你今天又要去陪孩子吃饭呀?”陈老师不仅没有愁容,反而乐呵呵地回答:“嗯!”进餐时,陈老师一会儿对这个说:“小宝贝,吃慢点,别噎着。”一会儿对那个说:“宝贝,把嘴靠碗近一点,别把饭菜掉到身上了。”一日三餐,孩子们在陈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吃得美滋滋的。在陈老师看来,孩子们吃好喝好,她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二、精心呵护,用爱心为孩子指路
贫困山区,年轻的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呵护和管教。陈老师班上的学生李明明,是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极少过问家里事,把孩子交给奶奶抚养。奶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就此而言,也算很不错的。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情感上的引导和心灵上的抚慰。长此以往,李明明精神生活极度空虚,致使他常常被网络游戏所吸引。他只有在虚拟世界里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就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竟在网课期间迷上了网络游戏,且愈陷愈深。陈老师一发现明明没有上课,就打电话询问原因。可孩子一直不肯说真话。这可急坏了陈老师,害得陈老师寝食难安。怎么办,不能不管呀。后来,陈老师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可以试试。回校复课后,陈老师几乎每天去亲近明明,对他嘘寒问暖。除了主动关心他的生活,还苦口婆心帮他分析网络游戏的害处。爱心的呵护与真情的感召,让孩子终于对她有心与心的交流。陈老师用心中的放大镜与明明谈话,让明明重拾信心。陈老师爱心的呵护与真情的打动,很快让孩子重新步入正轨。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明明对陈老师心存感激,学习上百般努力,其他方面也处处自我严格要求。终于戒掉了网瘾,逐渐恢复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爱心无边,把温暖驻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山区的留守娃,最缺乏的是家的温暖与关爱。为了担起“家长”的责任,陈老师坚持每天与学生同步起床,快速洗漱后立即到学生寝室去,引导孩子们整理寝室内务。每天带领并指导孩子们打扫清洁卫生。不管孩子们在学习上,思想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有困难,陈老师总是耐心地为孩子们排忧解难。每天晚上九点,当每个孩子都安静入睡后,陈老师总会反复检查孩子们都是否盖好被子。等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离开学生寝室回到自己的宿舍。一天的时间里,陈老师把绝大部分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她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陪伴,而是关爱与温暖。班里有一个“调皮”的娃娃曾经这样说:“我爸爸妈妈虽然不在家里,但是只要我回到学校里,有陈老师陪在我们身边,我就感觉挺开心,挺温暖的。”孩子的内心独白让陈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全心为班里娃,愧对自己的小宝宝
“宝贝,宝贝,我亲爱的宝贝……”小孩闭着眼,眼角噙着泪水,嘴唇微动着。世上哪一个为人父母的不心痛自己的孩子?陈老师看着照片里的孩子,哽咽出声。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女儿在呼唤着妈妈的名字,她已数不清。陈老师白天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早晚自习,做学生个别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晚上还要查寝。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几乎都倾注在工作上,而对自己家中的幼儿,却是连电话都成奢侈。陈老师的丈夫也是人和学校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又是安全办的副主任。学校有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做。几乎每个晚上他都要在办公室待到很晚,回宿舍已是凌晨。因此无暇顾及女儿。对于女儿,他们只有深藏于心的牵挂与愧疚。
平平凡凡才是真,点点滴滴总关情。陈老师作为人和学校一名普通的老师,用真情为山区教育默默奉献,用爱心滋润孩子心田。我们相信,陈老师今日的爱心浇灌,明日必将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