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网讯“科技创造生活,创新点亮未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第22届科技活动月拉开序幕之际,学校有幸请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崇教授。陈崇教授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千人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陈教授为学校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准备了一场关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解读的饕餮盛宴。
陈教授首先抛出一个调动全场气氛的问题“科学家是干什么的”,与现场同学热烈互动。陈教授以图画的方式生动地谈到,科学家就是那些在自身专业领域,突破人类已有知识的人,即“make a difference”;而诺贝尔奖,就是要鼓励那些make a difference的人。201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萨门扎,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在分子层面上如何感知氧气”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由此引出今天科技大讲堂的主题------“感知氧气 感知生命”。
陈教授以一系列类比和举例的方式,图文并茂地给同学们展示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人离不开氧气,就好像鱼离不开水,而鱼儿离不开水,也是因为鱼是通过鳃来获取水中的氧气。那么,氧气对人们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最基本的呼吸,还有代谢——人通过氧气将食物消化为身体需要的能量;人们常说的“有氧运动”需要氧气;抵抗外来入侵的细菌也需要氧气;而人们都知道的“贫血”症,就是指人体不能有效地代谢足够的氧到血液中去。
氧气是如此重要,多少氧气对人体来说是合适的?人类机体又是如何感知氧气的呢?教授讲到,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0%左右,人体内不同组织内的氧气浓度则各有不同,其中肺和肾氧气浓度达到约10%,而大脑的氧气浓度则在4%左右。 对于绝大部分动物体内的细胞而言,能够对氧气水平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是非常关键的。在生物演化过程中,随着动物细胞开始聚集到一起,组成多细胞的三维结构体生命开始,这种对于氧气水平的响应能力便不再仅仅是一种细胞层面的,用作调节各个细胞内部新陈代谢水平的反应,而且还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生理反应机制。细胞需要作出许多自动反应,以对变化的氧气供应水平作出反应,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自身的新陈代谢水平进行调节。
了解生物在分子层面上如何感知氧气、研究HIF(缺氧诱导因子)有何意义?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离生活很远的科研工作产生的成果,应用到临床中便可以治病救人。了解生物在分子层面上如何感知氧气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缺氧反应在健康状态和疾病中的生理作用,从药理上提高HIF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因为已有研究证明,HIF对免疫功能、软骨形成和伤口愈合等多种现象至关重要。
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时而令人惊叹,时而令人深思。孩子们聚精会神,被神奇的科学世界所深深吸引。精彩的讲座结束以后,许多同学围住陈崇教授,就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与教授交流。同学们广泛的阅读和对问题独道的见解,引得教授连连赞叹,他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忱,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扎实学好知识,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做一个面向未来的育才学子。他相信七中育才学校一定能诞生一批优秀的未来科学家。
在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用科技创造生活,用创新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