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把玉林菜市场带回你的冰箱,9月8日,学做一枚黄金糯米蛋,9月21日,学做一块港港的黏土店招……”近日,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秋日计划”社区美学课程上线,居民们通过手机报名即可参加。居民黄阿姨一听纳闷了,“在哪里搞活动呢?玉林四巷?没听错吧!”
黄阿姨说,自己在玉林住了几十年,玉林四巷她再熟悉不过了,“一条老街总共不到两三百米,就有个烂车棚,哪里来什么社区艺术中心啊?”旁边有人提醒黄阿姨,“你不晓得,上个周末人家社区艺术中心都开张了,很有情调!照片拍出来朋友圈一发,他们都不相信是在我们家附近。”
8月31日,“不在地图上”社区艺术计划在玉林东路社区开幕,这将是玉林街道深入社区,挖掘社区艺术活力的一次有力探索。如今,这里每周末都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美术、设计课程,废旧车棚里长出“艺术梦”,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设计师、当地居民等思想交汇的地方,在这个共享客厅里,一个个温暖、好玩的文化创意落地生根。
图为: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冰箱贴,正成为生活中的一本旅行日记,除了照片,我们常常带回的就是具有所到之处特点的冰箱贴。”9月7日,一堂名为《把玉林菜市场带回你的冰箱》的艺术课在玉林四巷的神奇车棚内展开,现场准备了各种大小的模具。在艺术老师的指引下,参加艺术体验的社区居民先去玉林菜市场,用视觉的方式去呈现逛菜市场迸发的各种灵感,把观察到的元素用最不起眼的原料搭配,最后记录在冰箱贴上。艺术课上,冰箱贴的用途也不局限尺寸,还可以是杯垫、胸针,或者是一种可看到的生活记忆片段。
据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社区艺术计划以「不在地图上」为主题。“为什么叫不在地图上呢?当我们去认知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地图上往往只标注了地理、街道和建筑等信息。然而人类活动、民俗文化、市井日常等非物质信息并不会被标注在其中。而这些不在地图上的种种,却构成了我们生存与生活最丰盛的画像。”这位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在玉林东路社区开启“协作试验”“一介小展”“秋日计划”三大板块的探险,旨在从艺术、设计、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进行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探讨研究,挖掘隐藏的生成秩序和运行逻辑,去破解、重组新的社会关系,摸索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力。
图为:废旧车棚华丽转身
玉林四巷是一条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巷子。当时为了居民出行方便,专门搭建了一间近300平方米的车棚,用于停放各种非机动车。从2005年之后,家用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减小,车棚的作用越来越弱,开始有人往车棚里堆积各种废弃的生活杂物,之后便再没有人来过问。今年8月,艺术家岳璇来到社区,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展演,她用钢琴录音和手机录像的形式,记录着所遇见的陌生居民前来练琴,排练或是交谈。参加活动的居民们对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很感兴趣,但有人提出,“这种展演放在社区传统的活动室,是不是有点太不搭调呢?”也就是从那时起,社区开始寻找一个能够作社区艺术中心的载体,希望能使文化艺术能真正融入到社区中去。
经过近一个月的改造,在艺术家、设计师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新的社区艺术中心诞生了。老旧的车辆、废弃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几幅颇具有艺术气息的绘画作品和别致的手作。车棚里的艺术中心亮相,引来了不少居民的拍照打卡。玉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土壤,而这个社区艺术中心就是想要突破“空间”的局限,希望艺术能更“接地气”,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真正融入到社区中去。
如今,岳璇的影像作品《Can We Play Together?》在新艺术中心放映,展览将会持续到11月底,在这期间,观察不同人群在同一个空间里所发生的奇妙故事还将继续。
社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聚落形式的物质载体,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谈到车棚的神奇转身,社区艺术中心的崭新亮相,社区书记杨金惠笑着说,社区人文营造,需要顺应人们生活追求从“物质富足”向“精神愉悦”转变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胡晓枭 贾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