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讯(王珊)为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全体教师在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奋进的力量,2021年5月24日成都市温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校长讲党课活动——《中共一大到十九大极简史》。
图:陈勇校长讲党课。
陈勇校长根据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召开情况、重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宣讲,通过陈校长全面而又详细地讲解,让全体党员、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革命成功的不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不易、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不易!
图:陈勇校长宣讲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一、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召开情况
1921年7月23日--8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名。
重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2、上海召开,嘉兴闭幕
3、出席代表12名,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4、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诞生
历史意义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图:陈勇校长讲述中共一大。
二、中共二大:中国革命需分“两步走”
召开情况
1922年7月16日--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重要内容
1、中国的外患与内忧
2、寻找中国革命的现实道路
3、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第一部章程
4、圆满完成党的创建工作
历史意义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三、中共三大:实行国共两党合作
召开情况
1923年6月12日—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余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重要内容
1、从“党外合作”设想到“党内合作”策略
2、在激烈辩论中统一思想
3、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国共合作步伐加快
历史意义
使中国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四、中共四大:站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
召开情况
1925年1月11日—1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重要内容
1、国共合作的进展和总结
2、为大革命作准备的动员会
3、重新审定中国革命的政策和策略
4、拉开了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历史意义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中共五大:挽救时局的努力
召开情况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重要内容
1、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2、“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
3、“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4、影响深远的决策
历史意义
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党的建设史上有重要意义。
六、中共六大:正确回答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召开情况
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重要内容
1、革命低潮时的深刻反省
2、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3、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4、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基础
历史意义
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七、中共七大: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
召开情况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
重要内容
1、延安整风奠定政治基础
2、五十天会期创下党代会第一
3、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
4、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历史意义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八、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召开情况
1956年9月15日—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重要内容
1、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2、筹划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盛会
3、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新认识和新决策
4、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历史意义
宣告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并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
九、中共九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召开情况
1969年4月1日—4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
重要内容
1、国际反修与国内防修
2、被个人崇拜气氛所笼罩的会议
3、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4、“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十、中共十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
召开情况
1973年8月24日—8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
重要内容
1、“接班人”叛逃以后
2、特殊形势下提前召开的党代会
3、“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4、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十一、中共十一大:历史转折的前奏
召开情况
1977年8月12日—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到会的代表有1510名,代表着全国3500多万党员。
重要内容
1、“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何去何从?
2、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3、抓纲治国,继续革命
4、在徘徊中前进
历史意义
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在20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十二、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召开情况
1982年9月1日—9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出席开幕式1545人),候补代表160人(出席开幕式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重要内容
1、历史性的转变
2、“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实现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4、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意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十三、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召开情况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重要内容
1、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2、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大会
3、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4、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历史意义
它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四、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情况
1992年10月12—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重要内容
1、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
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历史意义
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创举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科学论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五、中共十五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召开情况
1997年9月12日—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名,代表着全国5800多万党员。
重要内容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党内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历史意义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确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21世纪的发展作了展望。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的要求,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这些论断,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十六、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召开情况
200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应到代表2154名(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出席开幕式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共2134人,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党员。
重要内容
1、总体小康的实现
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4、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
历史意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七、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召开情况
2007年10月15日—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重要内容
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特征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十八、中共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召开情况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重要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2、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历史意义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积极评价十八大这次历史性盛会,认为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次大会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十九、中共十九大: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召开情况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重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
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中共一大到十九大的极简史,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和发展之路充满曲折艰险,同时又充满神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背后经历多少曲折、凝聚多少领导人的智慧、饱含多少革命人的汗水和泪水。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华民族的选择!
图:老师们认真做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