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课题组参加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项目与课例展示活动
2021年10月24日至27日,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项目与课例展示活动在重庆市江津区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数字教材赋能课堂教学,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动分为13个会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含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区遴选的15个优秀课改项目展示,小学、初中学段语文、英语两个学科共95节优质课例展示,和活动总结三个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专家、名师、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了这场教育的饕鬄盛宴。
在都江堰教研室副主任何思阳的带领下,都江堰市课题组一行6人带着课改项目《深化育人模式探索,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生态》及中小学语文、英语4个课例参加了这次展示活动。
实验区优秀课改项目展示活动在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进行。来自广州、成都、重庆、山东、江苏、郑州、广州等15个实验区、实验基地的领导、项目负责人、教师以及特邀专家王月芬、朱伟强、纪德奎参加了现场活动。
10月26日下午,教研室副主任何思阳代表教育部课程改革都江堰市实验区课题组做了《深化育人模式探索,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生态》项目展示。
在短短的18分钟汇报时间内,何思阳首先简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江堰实验区《问道—都江堰育人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概况。接着,何思阳从“建立健全管理与研究制度,促进课题研究走上科学规范之路;全面开展课题评审活动,把好课题入口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准定位研究方向;系统开展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开展系列研讨活动,引领课题研究扎根于教育实践;发挥评价功能,深化课题研究;扎实开展课题中期考核和中期成果总结,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等七个方面对都江堰市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生态开展的具体工作做了重点阐释。
何思阳做《深化育人模式探索,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生态》项目汇报
项目汇报完毕,何思阳接受了现场专家的提问答辩。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都江堰以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让课题研究落地的做法,以及以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的育人模式探索。纪德奎教授、朱伟强教授、王月芬博士就自己感兴趣的都江堰文化内涵、都江堰育人模式特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研究成果效果的评价等进行了提问。何思阳从都江堰的水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文化、农耕文化到李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感恩精神......娓娓道来,由自然到人文,从文化到育人,把都江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育人探索一一汇报,获得在场观众一致赞誉。
何思阳在答辩
最后,王月芬博士建议我们根据项目实际,在未来的研究中采用增值评价来展示项目的研究成效,并期待都江堰新的成果分享。
专家提问与指导
在项目展示的同时,都江堰市中小学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四个优秀课例分别在四个分会场进行了展示。其中李冰中学杨林老师执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一聚源中学刘晓红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c的长篇阅读课双双入选初中语文和英语的一会场,向全国师生同步直播。
26日下午,蒲阳小学王姣老师在江津四牌坊尚融小学英语第三会场,执教小学英语《Unit4 Story Corner》。在故事教学中,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对文本进行认知、理解、推演和论证,层层递进,为学生搭建思维框架。文本的深度挖掘,推进了阅读的深入,王老师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萃取大问题What happened?设计问题串让学生的思维逐步从低阶发展到高阶,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堂课的评价切合主题并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口头评价、板书评价还是实物评价都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抓住了角色的特征与心理变化这条线,展现了文本脉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最后的教学环节Act out the story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遗忘的规律,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巩固,Try to act指导学生后表演、再练习,课后进一步完善,把课后作业课堂化。
专家评委认为王老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课堂中关注全体学生,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精心研读文本,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全体参与,动态板书很好地呈现故事,并辅助学生复述故事,课后作业的设计关注文化品格的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的课堂不断有新的生成,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听、读、做、演、猜方面都表现积极,让学科素养的训练落地。
王姣老师做小学英语课例展示
27日上午,李冰中学杨林老师在江津区双福育才学校演播大厅执教了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杨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教材,紧跟单元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围绕“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体现了先生的成长和情感”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置了两个支点:百草园之乐、三味书屋之乐。中间巧妙的运用标题中“从……到……”搭建桥梁,通过比较阅读两个地方的快乐生活,来实现教学目标。用标题解读来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专家老师的高度赞美,也引发了参会老师们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勇于尝试和探索,带领学生共同使用中教云平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本次课改的理念,巧妙运用视频资源关联相关教学,切适运用数字化教材,熟练运用画笔功能,直观呈现了课堂的学习成果,实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的效果。
专家们认为,本堂课是一堂高质量、高效率、定位精准、有一定深度和韵味的语文阅读课。老师带领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语言的魅力,为学生的持久性、长远性发展做下了铺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生成较为精彩。为后续的教学实施也做了延续性的铺垫。在肯定的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1.经典篇目经典太多,可以根据实际再做适当的取舍。2.使用数字教材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化。
杨林老师做初中语文优质展示
在江津中学初中英语第一会场,刘晓红老师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c》长篇阅读课。课前,刘老师对学生做了一个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问卷调查,运用中教云的AI诊学技术,扫描题单得出统计结果。迅速,精准把握学情,辅助备课环节。课中,通过读前预测,激发兴趣;带着问题略读,把握段落大意,发现文章结构;精读后进行阅读输出,对话练习,归纳整理信息,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读后将活动延伸到课后,促使学生去了解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提升民族自豪感。
刘晓红老师的课堂得到了与会三位专家的高度赞扬。他们认为这堂课合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数字教材,体现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在运用中教云的“AI诊学”技术中,善于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有效的融合方法。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情感线和思维线并重。既养育了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情感,真真切切体会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三种不同传统艺术形式的介绍各有魅力,描写各有侧重,为后续的写作课做好铺垫。同时教师在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阅读,去活动,去准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显著。
刘晓红老师做初中英语优质课例展示
同日上午,在江津双福第二小学的三会场,都江堰市灌州小学的伍建强老师展示了优质课例——《制造情节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这节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活动的其中一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小说创作技法,创编生活故事,伍建强老师以学生故事创编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契合了大单元教学中以学生真实问题和需要为导向的要求,带领学生发现隐藏在课文当中的语言密码,学习了小说里利用制造巧合和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让学生明白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吸引人,这些手法就当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在课堂形式上,伍建强老师善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将小组自评表嵌入其中,真正体现教、学、评的统一,让课堂充满了思考探究的气氛。
现场专家认为,作为本会场唯一展示教学新样态的课,伍建强老师呈现的课堂符合目前语文教学趋势,且很有前瞻性:第一,在教学设计上,创设了大情景,让情景任务贯穿于学生的活动当中,教学活动中正是需要这样的任务引导孩子完成能力的训练;第二,伍建强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点是很可贵的,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第三整个大单元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次分明,而且是从学生最真实的问题出发,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最需要的。第四,课堂中对数字教材的熟练使用体现了新时代课堂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开拓了思路,习得了方法,对他们创编更精彩、更有吸引力的故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伍建强老师做小学语文优质课例展示
经过评委的几轮评审,都江堰市的课改项目获“优秀管理机制奖”,参与课例展示的四位老师获“教学创意奖”的有两位,教学能手奖的一位,教学新秀奖的一位。
本次活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课改交流、展示平台。同时,各实验区高远与精深相结合的优秀项目,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 通过本次活动都江堰市既收获了教材研究所对我们课改工作的肯定与指导,坚定了都江堰市将课改引向深入的决心。我们将继续用好课程中心的智力资源和平台,在区域项目推动上既追求诗和远方,更着眼脚踏实地,让都江堰育人模式真正惠及每一个都江堰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