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智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一般性课程”课堂风采
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你了解吗?
2007年,教育部印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充分考虑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2016年,教育部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等作出细致、规范的要求。
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包含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和运动与保健7类科目。
为提升青年教师学科素养,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成都市温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了第十一届“启智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此次赛课活动延续全学科赛课模式,立足践行新课标,聚焦课程性质,分3个教研组对培智学校一般性课程的7类科目进行研讨磨课,共呈现了22节一般性课程课例。
特教“语文味”,真的不一般
生活语文是一门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万紫红、龚思、王欣和高曦冉老师执教的《自我介绍》《好吃的水果》《讲卫生》《小台灯》,立足生活化与实用性,依据“听说先行、读写跟进、多读少写”的教学原则,围绕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图片到图文再到词语,紧扣语文“听说读写”的特点分层教学,展现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特色“语文味”。
数学素养知多少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侯波、陈亮、洪朝辉、唐萍和刘虹原老师执教的生活数学课《有 没有》《认识梯形》《10以内的连加》《得数为7的加法》《6减几》涵盖了生活数学的三个领域——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数与运算,立足“生活化教育”,深挖教材与生活资源,关注学生能力与学习需求,合理设置课堂活动与任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适应社会,生活常识不可少
生活适应课程是一门帮助培智学校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岑玉兰老师执教的《常见的水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加深对香蕉和火龙果的认识。牛红丹老师的《衣物的组成》,立足“生活教育”之根本,创设情景,巧用变魔法、动画制作、拼图游戏等方式,寓教于乐。柏新秋老师呈现的《家人的工作》,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和掌握医生的工作内容,体现了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动动手,劳动技能学起来
劳动技能是一门以实践学习为首要特征的课程。罗丽和赖明红老师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分别执教了《我会叠卫衣》《我有一双小巧手》。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叠卫衣、穿珠子,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与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此外,罗丽老师将“小组教学、同伴互助”的方法巧妙地融入课堂,赖明红老师把个训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为培智课堂添色不少。
唱游与律动,开启韵律世界新大门
唱游与律动是培智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开展素质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敬莎老师执教的《随我摇摆》,她选取了节奏鲜明的奥尔夫音乐,学生积极参与,并在非洲鼓创编环节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激发了孩子们潜藏的可能。廖康云执教的《铛铛铛》让学生感受不同拍子的节奏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游戏的同时掌握了节奏,课堂趣味性十足。
发现美,然后创造美
绘画与手工通过运用各种工具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完成作品的制作,具有视觉性、活动性、人文性和愉悦性的性质。吴丽莎执教的《秋天的树》结合季节特点和学生实际,在班内首次尝试粘贴画为学习内容,形式新颖有趣,帮助学生发现、感受并创造身边的美。李玥芩执教的《多彩的气球》通过视、听、触、本体等多感官教学,利用多彩的超轻粘土,让学生感知丰富的色彩,学生通过揉、团、搓等手部动作,体验了粘土造型的乐趣。
爱运动,更会运动
运动与保健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常茂成、张金健、赵杰和赵璞老师分别执教《垫上爬行》《双脚内侧运球》《抛接球》《蹦床游戏》课例,4位老师准确进行学情分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情的体育教学内容,注重个体功能的康复和补偿,运动负荷适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特殊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体会运动快乐的同时增强体质。
千帆竞发显身手,百舸争流展风采。22节课例各有千秋也不乏缺憾,各教研组积极组织赛前研讨赛后总结,最大限度发挥课堂大赛的研训功能。我们将继续深耕课堂,为培智课堂创造更多的可能。多磨砺,研智慧课例;勤练兵,展智慧课堂;善思考,做新时代智慧特教人。(撰稿: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