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讯(易涵)课程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抓课程就是抓教育质量,抓教师专业发展,抓学生生命成长。
2021年1月12日,成都高新和平学校邀请到了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市教育国际化政策与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委会主任、成都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指导专家、成都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刘旭所长,为和平教师带来了题为《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整合的方法》的讲座。
刘所长从宏观课程理念引入课程的深层内容,他讲到:“课程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而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身心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经验体系。”从课程本身而言,其特点是什么呢?刘所长一一举例说明,让老师们了解到课程特点的客体性、目的性、经验性、教育性、系统性。
刘所长以他去到各个学校考察的经历为例,阐释挖掘自身学校特色的路径,即有效整合特色校本课程。一线教师如何将课程校本化呢?刘所长指出四个方向:一是实现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融合,二是探索共通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四是营建学校的办学特色。
刘所长还强调开发校本课程须有五个坚持:坚持以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特点为依据,坚持以学校自身的发展资源为基础,坚持以解决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为动力,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最后,刘所长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方式作了详细解读。通过解读,老师们深感校本课程开发并不遥远,实则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与挖掘,探索以特色校本课程滋养学生的路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这是校本研究的理论基点。因此,教育研究深植于学校。学校就是研究室,每一个教师都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