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数学组教研活动
百姓生活讯正值一年春好处,扬帆奋进正当时。为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目标,近期,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文中简称:成大附小)语文、数学教研组开展听评课活动。
上午第一节课由语文老师袁飞执教《四个太阳》,教学中紧扣小学语文低段的学段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随后在深入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明显的信息的同时,通过联系生活等方式,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说话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大家围坐一堂,听课老师们发表了自己的听课感受。陈怡副校长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许多亮点,随后抛出一个问题让老师们思考:看课要看什么?她指出首先看设计者的意图,再看教学设计背后的逻辑线,最后看课堂中的容量。小学低段需要随文识字、随文解词、语言句式训练、朗读训练和写字训练,每一步都要落实下去。董双威副校长指出一节课不仅要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需要有生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提升。
赵进老师执教《数一数(一)》,带领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的大数。“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赵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拨计数器、数方块等活动中体会“大数”,这样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发展数感,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赵老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课后,全体数学组教师对本课进行及时复盘、评课议课。各年级组教师各抒己见,分享听课所感,同时立足教材知识点、学科能力点提出建议。最后,董双威副校长和陈怡副校长带领老师们从“如何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设计课堂教学”角度展开讨论,从知识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出发进行指导。
对于教师,每一堂课都是一种磨砺,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每一次听评课活动都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此次活动,各教师能自观不足,内补其短,同行互助,共同提升。在减负提质增效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文字:赵进 袁飞 图片:杨秀琪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