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召开,在全社会内营造浓厚的“爱成都 迎大运”城市氛围,在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非遗活动”在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夏河溪公园隆重举行。成都市洛带中学校风筝社学生高二二班刘靖怡同学参加了本次“成都手作非遗进校园成果展”。
成都市洛带中学校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招募对非遗风筝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鸣风筝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唯一的风筝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加辉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传承风筝非遗项目。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五代(907-960)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风筝分为软翅风筝(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硬翅风筝(如常见的沙燕风筝)、板子风筝(即平面型风筝)、龙形风筝等。
金鸣风筝制作技艺汇集了川西风筝特色,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研究川西休闲文化、工艺美术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以传统方式制做风筝极需耐心。从选材开始的每一步,扎、糊、绘,都是非常精细的活儿。选材时要挑选柔韧不脆的竹材,选中间,弃两头,手法必须轻柔小心。描画时经常要反复上色,才能够做出立体鲜活的感觉。风筝做成之后还要试飞,看是否能够迎风平稳,中线不偏。这些复杂的步骤要求风筝制作人怀有极大的热爱和耐心,能忍受长时间在工作室里精磨细画。
本次活动,成都市洛带中学学子以绝佳的创意和高超的技艺展示了自身的良好素养。风筝是心灵的艺术,是手与骨架、纸张布料的碰撞,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同学们对风筝制作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在室内游戏日益繁盛的今天,传承和发扬风筝文化,对于增进人们社会交往、促进人们亲近自然也具有积极作用。期待成都市洛带中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新时代做好风筝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成都市洛带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