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 | 服务百姓 关注民生 论坛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教育新闻

挥动激情 放飞梦想 团结拼搏 超越自我    “天府创新教学”开讲啦!    新兴粮油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武侯区为成都街道职能转变改革探路    成都高新区成立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联盟 助推    2018年成都武侯区公开招聘全职党建工作指导   
初高教育
当前位置:教育频道  >  初高教育  

四川大学与川大附中举行“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签约仪式


2024-04-18 16:10:26  来源:百姓生活


百姓生活讯 4月15日,四川大学与川大附中举行“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川大附中川大班)项目签约仪式。四川大学和川大附中签署《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授牌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川大附中川大班)和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贯通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正式发布《四川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崔昌宏,四川大学副校长游劲松,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总督学石斌,武侯区教育局副局长罗虹,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米云林,四川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张磊、副主任廖爱民、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罗鹭、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建以及川大附中的师生们现场参加了活动。



四川大学与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签署《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现场签约

高普贯通搭建桥梁

作育英才面向未来


四川大学副校长游劲松在致辞中表示,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未来、面向学生、面向时代的“民生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不仅关系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也关系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根据培养协议,川大附中川大班的成立,标志着两校在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道路上的进一步深度合作,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学有所长的“青苗”们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养分和环境,将培养周期再次延长。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书记米云林提到,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四川大学的附属中学,承续四川大学文脉,以“研究”为学校文化基因,形成了鲜明的以研究性课程培养研究性学生的“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办学特色,两校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在课程建设、英才计划、基地建设、夏令营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诸多成效。


同时,米云林还介绍了两校在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例如,学校在近年来57名“中学生英才计划”同学中,55名同学的导师来自四川大学,代表中国获国际化学组金奖并参加第二届世界科学家论坛的葛逸飞,获全国科创大赛二等奖并参加第六届世界科学家论坛大会的王秋仁,获四川省科创大赛科学主席奖和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的马骏驰等等,而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也都是四川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副校长游劲松(左上)


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员

成都市人民政府总督学石斌(右上)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米云林(左下)

分别为仪式致辞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党跃武现场发布

《四川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右下)


全国首个

通识教育进入中学

形成人才培养新样本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党跃武还现场发布《四川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这是全国首个向社会发布的大学示范性通识教育课程指南,大学和中学以新质教育为方向、五育并举为目标、衔接贯通为路径的新时代通识教育有了新的“样本”。


四川大学积极发挥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优势,与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中学共同实施“四川大学优质通识教育进中学行动”,专门发布的《四川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按照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生命与健康、信息与交叉、责任与视野五大通识教育模块,定向提供100门通识教育课程,让大学通识教育的优质资源全面走进中学课堂。”相关合作中学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需求,邀请四川大学文理工医多学科通识教育专家教授为中学生开设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或讲座,也可以共同定制本指南外的通识教育课程或讲座。同时,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和数字教育的发展要求,推进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四川大学专门增设若干有关“人工智能+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课,比如《法的智慧:信息革命与社会进步》《师法自然:仿生思维与人类生活》《天工开物:智造工程与技艺》《从碳基到硅基:信息技术和文明再造》等,一并纳入合作中学的选课菜单。



授牌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川大附中川大班)(左)


授牌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贯通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右)


此次两校深度携手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是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式的选拔、培养、升学通道的积极尝试,期待更多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借此获益,为培养未来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打造“川大附中样板”,努力做出“川大贡献”。


(来源: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