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附中第二届新教师“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汇报课第二批展示活动圆满结束
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在育人方式变革之路上坚持从教学真实问题研究出发进行“校本教研”已有二十余年。为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促进新入职教师更好地内化掌握“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的相关理念及教学实施,进一步促进研究性教师团队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学校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教学成果校内推广暨川大附中第二届新教师“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汇报课展示活动。
基于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对新教师内化、践行学校校本教研文化的整体规划,上学期已有21位教师进行了精彩的汇报课展示,本学期18位教师进行了第二届第二批新教师汇报展示活动。
课程展示
本学期,新教师运用大概念核心问题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凸显学科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培育,突出在大概念与核心问题双向赋能下实现科学素养、研究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等积淀。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都高度重视此次汇报展示,他们全程参与、全力支持此次汇报展示活动。
此次汇报活动于2025年3月31日、4月7日下午举办,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等8个学科,设立了3个赛场,共有18位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呈现。授课教师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师生互动和谐、课堂氛围热烈。“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引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育人方式变革的课堂实践,生动有效地培育了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育人目标落地。
授课教师从课时核心大概念及概念结论、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三类大概念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评价反馈”的四环节层层深入实施教学,注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求知动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豆包、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实践、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培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各处室干部担任评委,观课评课,及时总结并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强调聚焦科学素养的课堂培育,为学校初步构建的“素养立意+科学素养”课教评育人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交流
本次汇报课聚焦求知动机激活与科学素养培育,新教师以“大概念核心问题”为锚点,通过系统化的多维渗透与沉浸式探究活动,进一步将科学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汇报课展示后,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代表评委组,对各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反馈指导,教研组、备课组相关指导老师参与交流。
4月11日中午,川大附中第二届新教师“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汇报课总结会在四楼小会议室召开。党委书记米云林、冯小辉副校长和教科处副主任任志恒与各位授课教师一起总结交流。教师代表踊跃发言,表达对科学素养课堂构建的深入理解和收获反思。米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肯定了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和积极研究,围绕共性问题和个性情况进行了专业指导,希望大家在积极的研究中实现研究性教师与研究性学生的相互成就。冯小辉副校长聚焦“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深化发展和“新教师专业成长”与各位授课教师进行反馈交流,勉励教师们“坚守初心,做有温度的教育者;深耕专业,做有厚度的教学者;勇于创新,做有高度的追梦者”,为新教师成长指明方向。
展望发展
川大附中秉承着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此次汇报课的成功举办,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能力和风采的平台,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启发和借鉴,新教师将以此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专业成长的关键领域,持续深入探索“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感悟
从首次公开课的青涩,到本次汇报课的成长,我深切体会到学校“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这种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的生本课堂,以大概念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以核心问题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聚焦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实现育人价值。英语组的教研氛围让我受益匪浅,教研组与备课组老师的细致指导、师父的倾囊相授,每一次磨课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学情,把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与英语学科特点结合,探索更高效的教学路径。感谢学校搭建的平台,我将带着这份温暖,以更扎实的步伐践行育人初心,与学生共同成长。
——吴思瑶
参加此次新教师汇报课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从前期的教学设计,到真正的课堂实施,再到课后反思,我逐渐加深了对学校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解,从实践来看,大概念核心问题教学的确能帮助课堂教学情境化,结构化,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我将坚持使用这一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发挥其优势,同时我也将努力向我的师傅和本组其他前辈老师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陈仕勇
在本次汇报课中,我尝试运用现有的AI大模型进行案例材料整合、核心问题设计、PPT图文制作、互动性对话场景搭建等。从一开始盲目地跟风到真实运用后的理性思考,我发现运用AI不等于依赖AI,AI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AI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也应注重对AI内容的鉴别和把握。对于学生而言,AI融入课堂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在更为真实且互动性强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但也更应注意AI运用浮于表面带来学生思维发展上的“短平快”。
总而言之,AI融入教育已势不可当,我们需秉持审慎与开放兼具的态度,精准把握AI融入的尺度与方向,挖掘其助力教学相长的无限潜能。
——陈梦西
本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高三二轮复习阶段的微专题讨论,力图借助错题分析帮助学生快速识别“氢键”这一高频问题的常见考点,再通过引导问题指导下的教材梳理回扣考点问题的解决,故最终确立引领本课的核心问题:梳理教材,剖析真题,复习归纳氢键的形成条件、强弱判断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进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粒间“作用力”产生的模拟动画认识氢键的形成条件,构建学生“微观探析”的研究意识;通过对教材习题和高考真题的比较和剖析,辅助实验现象的观察,关联“作用力”的认识模型,深入理解氢键的强度及其对宏观物质性质的影响,最终搭建“结构-作用-性质”的认识思路,发展学生“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学生在知识整合和方法构建中,实现素养进阶与复习效能的统一。
(唐铭梓)
(来源:四川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