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
一步就是一生,
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别,
几秒就可以决定
我们人生的成败。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在和孩子说话时,孩子总会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一个“不”字来回应,如“快吃饭!”“不快吃饭!”“快睡觉!”“不快睡觉!“叫叔叔!”“不叫叔叔!”父母往往就很无奈,甚至因此发火骂人,就认为孩子开始叛逆了。孩子和父母顶嘴意味着孩子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想法,而这正是父母培养孩子判断能力的机会,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怎么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呢?
6月3日,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邀请到了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芙蓉女子学院副院长、成都交通广播电台“爱的教育”专栏节目客座教授商雪梅为我们带来濯锦讲堂·家庭教育云课堂第六讲《读懂孩子的行为》。
商教授指出读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但很多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只看表面现象,不反思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商老师从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剖析了表面行为后面隐藏着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板;有先发也有后至,但由于当前成功评判模式单一化,无论是给家长还是给学生都平添了如山的压力。比照着单一的成功尺度,多数孩子被判定“不优秀”,“不优秀”带给家长恐惧,家长的恐惧又转嫁为学生的“恶梦”。
最后,商教授还和家长们进行了愉快的线上交流,获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家长有话说:
家长a:
观看了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课程,感触很多,老师用很多平易近人的典型案例讲解了对待孩子教育的一些想法和方式方法,让我们家长深切感受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是很重要的,对待孩子一些叛逆,胆小,行为偏差,很多是源于恐惧和不被接纳,他们也希望自己被尊重,被接纳,需要安全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发现和积极的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做出积极的应对,而不是自己先失控,总之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父母也是需要多自我学习和反省的,谢谢老师耐心讲解和循循善诱,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成就。
家长b:
1、我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平时的言行都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2、当发现孩子有缺点或者有偏向错误方向的倾向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是盲目的去批评或者打骂孩子,更应该去耐心的发现问题出现的源头,然后在陪伴孩子一起去了解缺点和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3、我们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是陪伴的朋友,在了解他们生活所需时,更多的鼓励他们成长期的所做的每件决定,不应去干预他们的决定。
4、在当今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优越的时代,多让孩子参与实际的生活中去,体验社会生活和劳动,正真的经历才会珍惜,感恩!
家长c:
商老师讲解的典型案例,我理解有这么两类比较有代表性。
一是“己所欲之,施于人”。家长为孩子全心付出,同时高度期待。这是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二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家长偶尔为之,对孩子的要求既想一蹴而就,还想一劳永逸,但从未想过自己是否能做到。
商老师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要想读懂孩子,先得理解孩子,确认导致行为的原因,更重要的“先体察自己的感受才能面对孩子的行为”。家长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只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严格讲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复印件未达到预期,苛求复印件只能是南辕北辙,深入查找原件和复印机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应该是小孩出生前就学习好,并不断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考取“家长资格证书”,像老师一样持证“上岗”。商老师的精彩一课,算是亡羊补牢吧。
家长d:
教育是门课程,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不断的修行。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抓住孩子每一次犯错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处理,让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变成一次次美好的成长。作为孩子人生路途的第一领路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坏情绪,不做坏情绪的传播者,不让孩子成为坏情绪的继承者。家长愤怒缘于对未来的恐惧,孩子啃手指甲释放焦虑情绪,家长的很高的期待、过高的要求才是造成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孩子和家长是相互成就的。
心有阳光,一路芬芳,让我们带着爱,和孩子携手同行。
家长e:
在这堂心理讲座中,商教授还通过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人们对认同感和满足感因时代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很多老人认为,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幸福,就是获得了满足感。然而 ,对于一个从未遭遇过受冻挨饿滋味的孩子来说,他们认为穿得暖吃得饱只是生活的基本条件,并未因此获得了认同和满足。
商教授还提到了让孩子获得爱才是消除恐惧的良药。商教授举例说,假如一个人驾车正常行驶中,遭遇前面车辆别车后心里一定很生气,这种情绪的表达因为之前的恐惧感带来的。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厌学、咬指甲等现象时,家长要认真解读孩子出现这样行为的内在原因,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及时地把孩子从恐惧情绪中解救出来,让孩子获得被爱,被尊重,被认同感后,才会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