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菲小学英语组曾勇芳老师
我们常常喜欢这样去定义我们的圣菲花田学校,就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这句话不仅仅是单纯地象征了校园生活的贴心温暖,而是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去强调——“家”与“学校”联结在一起,很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阅读”是在家校共育时常提到的话题,无论是日常阅读学习还是语言学习,这都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但“阅读”也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使用,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英语组曾勇芳老师的“育儿经”。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赵亚莉教授曾经和我们分享她儿子识汉字的经历。
赵亚莉教授夫妇是美籍华人,儿子出生于美国,从小没有专门学习过汉语,上的也是美国学校,可是他上小学时就学会了识汉字,并能自己阅读大量中文儿童读物,到了小学高年级,他的阅读能力已经相当强了,并且对阅读保有持久的热情。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一天天的听力输入的过程中,将听力能力转化为阅读能力。”以赵亚莉教授为代表的国际教育专家团队,分享交流语言学习的教育实践与理念。用赵教授的话说就是:“很简单,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坚持给儿子朗读汉语故事。”就在一天天的听力输入的过程中,听力能力转化为阅读能力,儿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识字,具备了阅读能力,对书籍的热爱也根深蒂固。
乔治亚州立大学赵亚莉教授领队交流,中美教育理念与课堂的碰撞,促进圣菲语言学习的多元化发展。读完《朗读手册》这本书,再回过头想想赵教授儿子学会汉字阅读的方式,正是印证了书中的观点和方法。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父母尽早开始给孩子大声朗读,能够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识字,帮助孩子在学习阶段学业更加顺利和出色,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孩子心中埋下种子,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且在完成学业后继续阅读,成为终身学习者。
曾勇芳老师受邀前往全国小学英语“多元目标,多元智能,多层思想”创新课堂教学研讨会,和北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权威专家一同作为教学研讨专家会的成员为会场里3000名老师现场授课,深受好评。
为什么是大声朗读这种方式呢?
想一下,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每天听周围环境中的大人讲话,不断地进行听力输入,等他到了一岁多,便能够自己开口讲话了。孩子是通过听来学习说的,如果这个词你没听过那你一定不会说;如果你从没说过一个词,那么在印刷读物上看到这个词时,你就很难懂它的意思;如果你从来没有说过或读过这个词,你又如何知道怎么书写它呢?所以,所有的语言艺术都来源于听力词汇——因此需要有人来填充孩子的听力词汇库。通过朗读故事,为孩子补充了必需的背景知识,帮助他去理解身边并不常见的事物,增加他的词汇量。
我的孩子现在5岁半,在我陪伴他阅读的道路中,读到这本书,使我对目前每天给孩子大声朗读的亲子时光更加坚定和享受。坚定的是,书中有确切的实践和研究,证实父母坚持给孩子大声朗读,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和学习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孩子在13岁以前,听力理解力都是大于阅读理解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为孩子朗读到他上初中,因为除了让孩子形成对书籍的热爱这一目的以外,同样重要的是,这样一段朗读时光,是何其珍贵美好,相信这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温暖回忆。
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位妈妈,曾老师帮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对于我自己,也是一种享受,经典故事的情节,将我自己也带回了童年的回忆中,优秀作家的文辞,让我朗读起来身心愉悦,还有一些幽默有趣的绘本,让我和孩子哈哈大笑。孩子在聆听了这么多故事后,也时不时会问我,比如,“生灵”是什么意思?“赤手空拳”是什么意思?“吃不了兜着走”是什么意思?求知欲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词汇量也在轻松愉悦的朗读和交谈中慢慢累积了。作者吉姆.崔利斯说,除了拥抱以外,我们给孩子的最不昂贵的东西----词汇,将变成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出于自己的喜好,我也时常朗诵诗词,有时,孩子听到了会跟着我一起念一两句。有意思的是,他非常喜欢日本诗人金子美铃的诗,有时候会让我念好几遍。后来我知道,金子美铃是一位童谣诗人,她的大部分诗都是以孩子的视角和心情写的,生动有趣,难怪会引发共鸣让孩子喜欢。我想,对文学的喜爱,也是可以如此启蒙的吧。在亲子共读中帮助孩子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并最终促进求知欲产生。
推己及人,培养花仔的习惯。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回忆起几年前教一年级孩子的经历:我在上课前用中文给孩子们讲了一段故事,没有讲完,孩子在第二天上课前非常期待地要求我接着讲后面部分,就这样每次课前讲一段,孩子们非常专注,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听课状态。可惜的是,我没有把这件事情一直坚持下来,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即使是与我的英语教学无关的汉语故事,这样的课前故事朗读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
如今想想,对于英语教学,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培养孩子对英语故事的兴趣呢?
所以,在自己目前任教的班上,我每次课前都会花几分钟时间,给孩子朗读课外英语故事,或者播放英文故事的音频,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听力材料,增加他们的听力输入,有时也会和他们讨论作者、书中情节。也许孩子不会因此英语就突飞猛进,可是,在一次次的聆听中,也许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对英语阅读的态度发生好的转变。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听力是一切语言学习的根基,听力可以转化为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不情愿听或者好动的孩子,我会用到作者给出的办法,给他们纸和笔画画,允许他们一边听,手里一边忙活。
曾老师指导花仔开展学科融合,关注其多元化的阅读思维表达。
朗读的效果需要检测吗?如果需要,那么只有一项,那就是时间的检测,这是对于我们所教授内容的最真实的检测。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孩子记住了什么呢?一位美国教师出于工作需要,给他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发信息,请他们分享上学时的记忆,他们真正记住的东西。在所有回复中,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为他们朗读过的书,他们还把同样的书朗读给自己的孩子听。这,不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吗?
在曾老师的帮助下花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己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个朗读的最佳拍档:持续默读。在这一点上,父母和老师能做的最好的最有效的事情,就是自己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我们都是“身边人”塑造出来的产物,尤其是孩子,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如果我们自己每天有固定的时间看书阅读,孩子自然也能够吸收到这个习惯。作者给了父母在布置阅读环境上的3B建议:books(书籍),baskets(书篮或书架),bed lamp(床头灯),我们给孩子提供这些物质环境,并真实地阅读给孩子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热爱阅读的孩子。
在自主的持续默读中,孩子体会到的快乐是实在而长久的。而对于老师,或许我们应该适当减少孩子阅读时需要写的作业,读得越多,要写的就越多,所以孩子会觉得,读得少一些,就可以少写点。就让阅读成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吧,这样才能让孩子对阅读保有持久的爱。
给孩子提供与阅读有关的物质环境并真实地阅读给孩子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热爱阅读的孩子。
如今,我们的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被越来越多的辅导班占据,面对学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都选择花大量金钱,给孩子报更多的辅导班,这些或许的确可以带来短期的学业上的效果,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牺牲了孩子自由玩耍、创造和自主阅读的时间,阻碍了他未来持续的、终身的学习力的形成。
而最理想的、也是最实惠的辅导方法,就是为孩子朗读,并且我们自己成为爱阅读的人。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成长路上,让我们以此共勉。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未学到。学习是一个需要用一生的长度去书写的故事,而兴趣永远是推动它前进的最佳动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读懂很多: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养成、给小孩子的榜样力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亲子与师生之间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问题解决方式。亲子陪伴,或者说长辈对晚辈的榜样力量和影响力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期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良好习惯,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拥有它。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让年幼的他们真正爱上阅读,最终成为优秀的终身学习者。
学校,就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在这里,花仔们蓬勃成长着……